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
游客保障
网站导航
目的地攻略 > 中国 > 广西 > 梧州 > 梧州旅游指南 > 梧州特色 旅游攻略推荐
梧州旅游Wuzhou
 | 

欢迎您访问梧州!

想去0

去过0

梧州特色

http://wuzhou.cncn.com  2008-12-10  梧州旅游网

梧州的乡土文化

   梧州有许多传统的、充满乡土气息的剧和舞。梧州的乡土文化由东诗(苍梧)、西球(藤县)、南戏(岑溪)、北歌(蒙山),和中部市区的粤剧(梧州)五大版块构成。岑溪的牛娘剧,古朴欢快、风趣幽默,是中国剧种中的珍品;梧州市郊的鹿儿舞,纯真朴实、土而不俗,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;火碗舞,揉杂技与舞蹈于一体,象征着光明兴旺;麒麟白马舞,动作多变、气氛热烈,是农村中恭贺新禧常见形式。苍梧石桥镇的鲤鱼舞,欢快喜庆、凭添活力,表现了鲤鱼跃龙门的上进精神;沙头镇的木樨舞,人兽激斗、孔武有力,显示了人类的强大力量。
    古代的民间舞,从其特点来看,主要是古代人们以模仿动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,其内涵与中国各地的传统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在固定的时间,将这些反映西江人民劳动、生活、爱情、历史的剧、舞展现给观众,既能让人民大众参与,又能突出地方特色,提高梧州市的旅游地位,对吸引知识型旅游者起着较大作用。

    麒麟舞

    450多年前,麒麟艺术随着客家先民们的脚步,从中原大地辗转扎根于梧州市郊,几百年来,成为独具风格和魅力的一道文化风景线。
    麒麟,是客家文化的图腾,也是传说中的神兽,它生性活泼、聪慧、祥和。他与龙、凤、龟并称为"四灵",而麒麟居于"四灵"之首。传统的麒麟舞分为头套和尾套,统称麒麟套。舞麒麟与舞龙舞狮相比,步法更刚猛,体现麒麟的威武好斗性情。
   
    鲤鱼舞

    鲤鱼舞流传在苍梧石桥镇一带。每逢喜庆节日,各乡村、城镇常常可以见到。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由鲤鱼带领才寻到水源的。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功劳,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,就舞起鲤鱼,以示纪念。以后又逐步衍变为每逢喜庆节日,都舞鲤鱼庆祝丰收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,祈愿天下太平。
    鲤鱼的鱼头、鱼身、鱼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蔑、竹片及铁丝扎成的,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,再将圆竹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,最后用白布包缝各部位,绘上图案和色彩。握棒,靠鱼的一端为棒头,另一端棒尾。鲤鱼舞由男子五人表演,动作大部分是模拟鲤鱼灯在艺人们的手中栩栩如生,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,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,时而潜下水底寻找食物,时而相互嬉戏。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,全力拼搏,最后高跃龙门。此时观者情绪激昂,全场欢呼喝彩,气氛热烈。

    龙岩“三月三”炮节

    苍梧县石桥镇每三年举行一次龙岩“三月三”炮节。所以歌圩活动成为乡民们翘首以盼的重大节庆。
    早上10时许,由“带路人”、“仪仗队”、“演出队”等100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长达几百米,浩浩荡荡地往“龙岩洞”进发。将近1个小时的巡游中,鞭炮声此起彼伏,满地鲜红的鞭炮屑恍如给镇上穿上一件吉祥的衣裳。走在队伍最前面、挑着两个火盘的跛脚老汉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,这是有奥秘的。原来跛脚在当地被称为“亿”,“一瘸一瘸”则被称为“一亿一亿”,每走一步就代表得到“一亿喜庆,一亿吉祥”,计算起来,这500多米的路程全村人就能得到上千百个“亿”。
    大型“民俗风采”文体节目12时在龙岩坪开始,造型别致的“鲤鱼舞”、“麒麟舞”把观众带进了石桥镇古老的历史中;而“山路十八弯”、“又唱浏阳河”、“三姐传情”等阵阵山歌则勾起了听者无尽的遐想;对歌、抛绣球环节更是引来了在场观众的和应。1点25分,激动人心的抢花炮活动正式开始,“轰”的一声四枚寓意着“丁、财、贵、寿”的花炮腾空而起,60多名队员纷纷跃起争抢花炮。各组队伍齐心协办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,把抢到的花炮送到花炮台。把本次活动筹委会的顾问李先生介绍,这次“三月三”炮节活动吸引了包括梧州、贺州、沙头、六堡等县市的2万多名群众前来参与。自从1988年石桥镇举办民俗风情文体活动以来,就引起了周边市民的密切关注,虽然每三年才举行一次,但目前已经形成了盛大的民间团体活动。
    石桥镇以“东诗”著称。逢年过节,民间成立的农民诗社和东安诗社组织农民诗歌吟唱、赞颂新生活的美好,妙趣盎然。

    牛娘戏

    “牛娘戏”亦称牛戏、地戏或长衫戏,解放以后定名为牛娘戏,是岑溪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,牛娘戏中有说、有唱、有戏,娱乐性很强,深收当地农民喜爱。
    牛娘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“舞春色”基础上衍变而成。每逢春节前后,当地群众自发开展迎春活动,祈求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“舞春牛”是活动的中心。“舞春牛”由二至四人拉着一个披上画有图案的彩布装扮的牛形,至各家各户拜贺新春,边舞边唱。最初只唱些祷祝之词,由一人主唱,二至三人帮腔伴舞,有时有些即兴的表演。后来,渐次向娱乐方向发展,演唱内容不仅限于祈神祝愿,还编演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活片断,一般是表现农事劳动过程,如耕田、播种、插田等,称为“插戏”,开始由歌舞向戏剧形态发展,但“舞春牛”或“插戏”的演出,都离不开牛公、牛婆两个角色,后来“插戏”成分不断扩大,终至脱离“舞春色”而独立进行。据口碑资料:清乾嘉年间艺人梁丽堂、李世钊等把一些佛经故事和广东传入的木鱼、南音唱本改编演出,并建立了梁丽堂班。这是最早的牛娘戏班。以后又逐渐有过不少班社。光绪末年(1908年),由莫华钊组建的集庆堂班,是最有影响的戏班,该戏班的著名艺人莫玉芳(人称“玉姐”)在演出时吸收了民歌小调,丰富了牛娘戏的音乐。20年代以后,有广东粤班演员来到岑溪,加入了集庆堂班,便将广戏的演艺传授给牛娘戏演员,牛娘戏吸收了广戏的表演程式及服饰装扮,向更成熟阶段发展。至40年代,因当局禁赌,戏班演出受到很大影响。解放以后,牛娘戏得到恢复和发展,60年代以后建立了专业性剧团,并创编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剧目,其演出影响日渐扩大。
    牛娘戏唱腔为联曲体制,有[采茶调]、 [春牛调]、[贺年调]等少数几个唱腔和简单的锣鼓过门。从70年代始,岑溪县文艺队在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同时,对其音乐不断改进和创新,将原来民歌体单句式的唱腔改为上下句演唱。主要唱腔是[牛娘调],句式多为七字句,少量的为五字、十字或长短句结构,常用的“罗”、“呀”、“你”、“个”、“都”、“道”、“又”等衬词,并无明确含义,只是演员的演唱习惯,但显得较为口语化。70年代经唱腔改革,除保留上句末尾加“罗”字外,其它衬词全部取消。原来只用锣鼓伴奏以掌握节奏,烘托气氛。后来借鉴粤剧增加了大笛、横笛、二胡等,70年代增加了高、低音二胡及大、小提琴、三弦及手风琴等。乐队也从3人变为大乐队伴奏。[Page]

    藤县狮队

    藤县塘步镇?P洲村农民狮队组建于1997年,原来只是农闲时节、喜庆欢乐时大伙凑在一块,在村里和邻近乡镇乐上一把,不料几年下来这支狮队已经舞向全国。他们独创的侧空翻下桩、钢丝前滚翻、飞桩2.8米等高难度动作,堪称全国一绝,先后多次在广西和全国的舞狮比赛中获得殊荣。2002年?P洲狮队被列为国家A级狮队,甚至还有墨西哥的朋友慕名前来拜师学艺。?P洲村农民狮队2004年开始走出国门,出征“2004马来西亚美里国际狮王争霸赛”。?P洲是浔江上的一个美丽的内陆生态岛,岛上瓜果四季飘香、民风纯朴。

    蒙山歌节

    蒙山县每年农历八月初四日举办“盘王节”,这也是夏宜瑶族人民的歌圩。八月十六日为“修路节”,是长坪瑶族人民的歌圩。每逢歌圩佳节,瑶族的男女老少,都穿上盛装艳服,赶赴歌圩,唱歌、跳舞。男女青年利用对歌形式,互相倾吐爱情,问答姓名,唱到情投意合时,互相赠送信物定亲。同时,还用歌曲歌唱美好的新生活。
    夏宜瑶族乡是梧州最大的少数民族乡,瑶族人民勤劳朴实、热情好客,每逢“盘王节”,夏宜周边村寨的瑶族同胞便云集在夏宜街“闹歌圩”。把美好的新生活、爱情、幸福、情感寓于歌声之中。节日往往要持续两三日,约有万人聚会,热闹非常。

    梧州粤剧

    光绪年间,粤剧传入梧州。其时,广东粤剧红船班经常来梧州演出。随后又溯江而上向南宁、百色和柳州等地传播,成为广西拥有众多观众的一大剧种。辛亥革命前夕,由革命人士组成的广东志士班,掀起粤剧改良运动,在梧州演出《火烧大沙头》、《戒洋烟》、《贼仔升官》、《虐婢报》等暴露旧礼教、旧风陋习和社会黑暗、时政腐败的剧目,因顺民意而深受欢迎。其后又上演取材梧州真人真事的《陈太龙抢亲》等剧,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反响。宣统三年(1911年),广西同盟会组织优胜者剧社(志士班)排演《岳飞报国仇》、《文天祥殉国》,也有深远影响。民国18年(1929年)梧州工人剧社、警钟剧社、新青年剧社先后成立,粤剧在梧州深深扎根。抗日战争时期,大批粤人西迁,梧州粤剧出现了戏班多、艺人多、演出多的兴旺景象。爱国艺人关德兴和新青年、觉先声等剧团还为抗日救亡募捐义演。期间马师曾、薛觉先、白驹荣、红线女等粤剧表演艺术家都曾来梧演出。粤剧风行延续至抗战胜利之后,乃至成为广西最流行的剧种。
    1951年6月,梧州实践粤剧团成立。首演《刘永福》获得好评。1955年8月,广西首届戏曲会演,该团以古装戏《游龟山》、现代戏《罗汉钱》参演,取得会演九个奖项中的八项奖,成为会演获奖最多的剧团。
    1957夏季,实践粤剧团“猛龙过江”,带着传统剧《双结缘》、神话剧《百鸟衣》,首次赴佛山、江门、肇庆和广州等地巡回演出,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、高度评价。华南戏剧家协会撰文在《南方日报》向广东全省同行及粤剧爱好者推荐《双》、《百》两剧。1960年团长黎侠峰代表实践粤剧团赴京出席全国文教卫群英大会。60年代中实践粤剧团更名为梧州市粤剧团。
    1979年7月,黎侠峰应邀率团赴穗以保留剧目《女附马》在中山纪念堂演出,引起轰动。连演7场观众达4万人次。广东电台、电视台作了全剧录音录像播放;中国唱片公司、香港海燕唱片公司、太平洋影音公司为该剧录制卡带、唱片在国内外发行。1990年黎侠峰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。
    1990年~1994年,该团国家一级演员潘楚华领衔应邀先后三次赴香港、一次赴澳门演出《女驸马》、《孟丽君》等剧,反响热烈,十多家报刊作了报道介评。
    据统计,1951年至1994年该团演出7430场,观众682.81万人次,年均16万人次。最高的1979年为60.52万人次。
    粤剧在梧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表现在,除专业剧团外,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区文化馆及工会组织也成立有业务粤剧团、队。这些剧团、队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,到公共场所、下厂下乡演出,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、推动中心工作有重要作用。

梧州水上民歌

   梧州地处三江水口,水上定点聚居的渔民及往返运输的船户甚多,他们历来被称为“户”或“家”。“D家”人唱的歌谣另有一格,腔调叫“咸水歌”,其歌内容丰富多彩,情调优美动人。例如《撑船歌》:“依呀哟呵呵呵!一篙一篙撑到笃(撑到底)!去到阳朔罗(娶)六妹(女子的通称)!呀依哟呵啦!一篙一篙撑到底!去到桂林罗妹仔!”这是一首借爱情作为动力,激发撑船劳动热情的水上歌谣。又如《堂迅谣》:“欲步桂林拔桂枝,先从龙母启地期,龙母庙(庙在市区北出口处)头上大漓,甘村直上野牛基。锡坡指上儒良地,倒水坛繁古善基。古善龙江驿路通,旺滩指上又乌龙。……”全歌歌词长达36句,描叙了梧州到桂林所经过的各个村镇地名,以及59堂(每堂5公里)水程的情况。还有一首《礼艇歌》,是反映船家装修成龙舟后冀望自由在地遨游江海豪情的:“柳州杉木装龙舟(呀),龙舟装成(呀)水(呀)面浮(呀)!龙舟装成来出海(呀),南北二江任(罗)行游(呀)!”歌中多用衬字,游腔拖音,缓延节奏,悠扬悦耳,适宜于江河悠唱。另外,无论浔江、西江还是桂江,沿途滩多路险,船工过去只靠桨划、篙撑和纤拉,过滩如同一场战斗性的拼搏,故又有《滩路歌》的咏唱。它是把每个险滩的情状特点及上下滩的操作要领、注意事项等,编成歌谣让船工熟记,求得行船时安全地渡险闯滩。在粗犷的号子配合下,高亢激昂的歌声回响江面;唱时有领有合,通过明快、跃动的节奏与豪迈、昂奋的激情,统一了船工们操作的步调,鼓舞他们闯滩的斗志。至于渔民,也有反映其自身生活特点的民歌,他们把四季渔汛、渔事编成渔咏,加以唱叹。
    在过去,住在山区的百姓,每天耕稼采樵过程中,或在有闲情逸致之时,常会哼唱几首淳朴美妙的山歌,幽情雅兴,随风传播;住在水上的船户,又常于晴天丽日或晨雾弥江之时,伴着矣乃之声送过去悠扬的船歌,若断若续;而住在江边的人家,更在月白风清、江心夜静之时,常闻渔歌缕缕,如泣如诉……真令人进入到一个心旷神怡、忘情陶醉的境界里了!